在職涯諮詢的現場,常聽見這些聲音:
「我不知道該往哪裡走。」
「感覺自己還有其他可能,但不知道能做什麼?」
「工作做得還行,但總覺得缺乏動力。」
「我有設定年度目標,但總是難以持續下去……」
這些迷惘往往指出一個核心問題: 我們設定的目標,可能缺乏真正的意義與方向感。此時;「目標心理學」與「黃金圈理論(Golden Circle)」可以派上用場的地方。
什麼是目標心理學?
「目標心理學」(GoalPsychology)是一門探討人類如何設定目標、追求目標並最終實現目標的心理學分支,涵蓋動機、情緒、認知、行為與社會環境等面向。其中,目標設定理論(GoalSetting Theory)由 Edwin Locke 與Gary Latham 提出,提供了三個關鍵洞見:
1.具體而具挑戰性的目標,比模糊或過於容易的目標,更能提升表現。
2.回饋機制與承諾是目標達成的關鍵。
3.內在動機影響著我們對目標的投入程度與持續力。
這些理論已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、教育訓練與個人發展等領域,是目標導向行為的重要基礎。
為何黃金圈思維對職涯規劃如此關鍵?
由 Simon Sinek提出的「黃金圈理論」,指出有影響力的人與組織,都是由內而外思考:
👉 Why(為什麼) → How(怎麼做) → What(做什麼)
這三個層次,也正好對應到職涯規劃的三個面向:
Why(為什麼):你的使命願景。
How(怎麼做):你的能力、專業與方法。
What(做什麼):想達成的目標或職位角色。
這樣的思維順序,與目標心理學中的「內在動機」、「高品質目標」不謀而合。當你的職涯目標來自於清晰的 Why,就能激發更長遠穩定的行動力。
如何結合黃金圈與目標心理學,制定職涯目標?提供五個實用步驟,協助你打造真正有意義的職涯方向:
1️.從「Why」出發:找到你的使命願景。
目標心理學指出,與價值觀一致的目標更容易持續投入。黃金圈的第一環「Why」,正是你職涯的靈魂所在。或許可以自問:
「什麼事情會讓我產生深層的成就感?」
「我的工作希望為他人或社會帶來什麼價值?」
「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」
找到這些答案,就等於掌握了職涯的「核心羅盤」。
2.定義「How」:善用你的優勢與方法
目標心理學強調,成功不只在於「想做什麼」,更在於「怎麼做得到」。這正是黃金圈第二環——How:實現的方式與資源。
你可以進一步思考:
1.我的專業能力、學習方式、人格特質是什麼?
2.我做事的方法有什麼獨特之處?
3.我可以用哪些方式實現心中的 Why?
這一步能幫你設計出符合個人風格的實踐策略,讓理想落地。
3.建立「What」的目標階梯:從願景走向行動
黃金圈的最外層「What」,對應你實際想達成的成果,也就是「目標」本身。這與目標心理學中的「SMART原則」與「目標階梯模型」相互結合。
可依時間長短,將目標分為:
長期目標(3–5年):例如「成為擁有個人品牌的職涯教練」。
中期目標(1–2年):取得專業證照、經營社群、自媒體經營。
短期目標(1–6個月):每月發表一篇文章、每週參加一次業界活動。
具體、分階段的目標設計,可以有效轉化願景為可行行動。
4.建立內在動力迴路:讓目標成為自我實現的旅程
當你的目標來自於內在動機與價值信念,它將不只是「要完成的任務」,而是你逐步實現自我認同的旅程。
目標心理學告訴我們,目標與自我認同一致時,將大幅提升持續力與滿足感。
黃金圈的價值在於,讓我們的行動,不只是追求外在結果,而是回應「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」。
5.記錄與調整:職涯路徑可以動態調整
職涯並不是線性路徑,而是一條不斷調整方向的旅程。
無論是黃金圈還是目標心理學,都強調「動態回饋」的重要性。
你可以定期檢視:
我的 Why 是否有所改變?
現在的行動還是否符合當初的信念?
有沒有新的方法(How)可以更好實現我的目標?
職涯規劃不是一紙計畫書,而是一套「與自我對話」的系統。
結語:讓目標與意義同行,持恆職涯規劃與執行
職涯規劃不只是選一份工作,而是選擇一條能展現自我價值、實現人生意義的道路。當我們從「Why」出發,再結合目標心理學的具體策略,或許會發現,那條最適合你的職涯道路,會越走越清晰。
✨你的人生,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活,而是為了實現那個你真正渴望成為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