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農曆年節已到尾聲,您的年假過得如何呢?
年紀越大,對過年的感覺似乎越淡,漸漸變成了一個稍長的假期而已。尤其是成為自主工作者後,工作與休息的界線變得模糊,備課、閱讀、思考;依然是日常的一部分。
今天想來分享年假中讀的第二本書—《逆襲人生 21個底層邏輯》。
📌 作者呂白,1995年生,非科班出身的知名文案寫手,曾任知乎內容行銷總監、騰訊創意經理,至今已出版超過11本書,包括《超速寫作》、《30歲前,你還有多少成功機會》等。
這本書寫給想要突破現狀、卻感到困頓迷茫的年輕人。作者以21天為一個週期,分享自己如何從小鎮青年成長為職場精英的逆襲心法,核心在於「跳出舒適圈、拒絕無效努力、勇敢行動」。他希望沒有名校背景的普通人,也能靠努力改變命運。
🌟 這本書的21個邏輯,其實就是21個概念與方法。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2個概念:
✔ 邏輯8:擁有目標感,跑贏人生馬拉松
✔ 邏輯17:認識自我,尋找定位放大優勢
今天先聊聊邏輯8「擁有目標感,跑贏人生馬拉松」。
🔍 目標感如何影響成功?
作為一個目標管理控,我每年開始前一定會訂定年度目標,否則會沒有安全感。但光有目標還不夠,重點在於「如何執行」。第一步,就是拆解目標。
📌 將大目標拆解成小步驟,逐步完成
這概念和專案管理中的WBS(工作分解結構)相似,把目標拆成一個個可執行的「工作包」,明確步驟後逐步落實,最終就能完成大目標。
作者提供的4個執行步驟 + 個人反思
1.確定一個你要堅持的目標
🌟個人反思:目標要「明確」且「有價值」
很多人失敗的原因,不是因為不夠努力,而是目標太模糊,或根本不值得追求。心理學中的SMART原則(Specific 具體、Measurable 可衡量、Achievable 可達成、Relevant 相關性、Time-bound 有時限)提醒我們,好目標應該具體可行,並且與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一致
👉 實踐方式:不要只是說「我要更健康」,而是改為「我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,連續3個月」。這樣的目標更具體,更容易追蹤進度。
2.設置每天要做的最低量
🌟個人反思:習慣建立 VS. 動機驅動
我們常誤以為要靠「動力」才能堅持目標,但研究發現,真正讓人持續行動的,是習慣,而不是動機(James Clear《原子習慣》)。如果你每天都要靠意志力逼自己做一件事,那它很快就會變成壓力。但若能讓行動變成習慣,就不需要再糾結於「要不要做」,而是自然而然地執行。
👉 實踐方式:
如果你想培養閱讀習慣,不要訂「每天讀50頁」,而是「每天讀1頁就好」。一頁很容易開始,而開始之後,通常會讀超過1頁。
讓目標變成「預設行為」,例如固定時間與地點:「每天早上7點,吃完早餐後就閱讀10分鐘」。這樣更容易執行。
3.給你的堅持定一個期限
🌟個人反思:人類的「刻板效應」與「動力曲線」
心理學研究發現,沒有明確截止日期的目標,完成率極低。這與我們的「刻板效應(End of History Illusion)」有關:人們總以為「未來還有時間」,導致拖延或錯誤估計進度。
此外,行為科學也指出,人的「動力曲線」通常會在起步階段較高,然後逐漸下降,因此適當設置短期階段性目標,有助於維持動力。
👉 實踐方式:
如果你的年度目標是「寫一本書」,就先設定「3個月內完成第一章」這樣的短期期限,讓大目標變得更有壓力感與執行力。
利用「黃金終點效應(Goal Gradient Effect)」,讓自己在接近期限時,感受到「快達成了」的動力,進而更積極投入。
4.在堅持的過程中,尋找正向回饋及學會自我激勵
個人反思:多巴胺的作用與「即時回饋」
人類的大腦天生偏好「即時回饋」,這就是為什麼社群媒體的按讚和通知會讓人上癮。如果一個行動帶來快速的成就感,我們就更容易持續做下去。
但問題來了,許多長期目標(如減肥、學習、寫作)回報時間很長,讓人難以堅持。這時,我們可以主動創造「短期回饋機制」,來強化內在動機。
👉 實踐方式:
- 設計「小勝利」: 當你完成每天的最低量時,允許自己做一件快樂的小事,例如喝一杯喜歡的咖啡、看一集短影片,讓大腦將「行動 → 獎勵」連結起來。
- 記錄進度,視覺化成果:用筆記本或App記錄自己完成的次數,看到「連續完成7天」這樣的進步,會更有成就感。
- 善用社交壓力:找朋友一起挑戰,或在社群上公開你的進度,這樣更有動力堅持下去。
總結:目標管理,不只是訂目標,更是設計一套讓自己「停不下來」的機制!
1.目標要明確且有價值(SMART原則)
2.培養習慣比依賴動機更重要(讓最低量變成日常)
3.設置期限,讓動力維持在高峰(善用黃金終點效應)
4.利用多巴胺機制,創造正向回饋(記錄進度、設計小獎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