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現自我的不是天職,是適職

· 職涯探索

假期中讀完《實現自我的不是天職,而是適職》這本書,對職涯發展議題有了不同的啟發。日本作家石倉秀明是一位經歷相當多元的人。他在大學中輟後,曾從事多種打工、歷經待業、擔任派遣員工,最後進入瑞可利HR行銷公司,逐步晉升為高階主管與上市公司董事。2024年,更成為公益財團法人「山田進太郎D&I財團」的營運長。

有趣的是,石倉一開始求職時,並未追求「興趣」或「理想」,而是以「哪個職位最能發揮我的優勢」、「哪裡競爭者較少」作為選擇依據,反而因此獲得高評價與更快的成長。

broken image

整理書中的重點如下;

1. 職涯成功的關鍵是「適職」而非「天職」。
職涯不能僅靠「興趣」或是「夢想職業」實現,最好是找到能凸顯自己優勢的職場環境,透過相對優勢取得正向評價,逐步提升自己的價值。

2. 職場優勢 是 技能 × 場所。
優勢不是絕對的,而是相對的。即使擁有相同的能力,在不同環境中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。找到能放大自己優勢的地方,比單純提升技能更重要。這個場所也包含著厲害的人是否很多?我們大概可以排到第幾名?用以判斷自己的優勢有多少?

3. 「可再現性」才是真正的職場競爭力。
正有價值的技能,是能在不同公司或情境下複製成果甚至超越過往的能力。經歷或年資次不適絕對。履歷要呈現「成果量化」而非只描述「做過什麼」。具備「問題解決力」,又有實績可以參考,這就會是你的差異化。

4. 證照並非絕對。
在職涯發展中,升遷、證照、年齡與轉職時機等,常見的外在指標,容易讓人陷入迷思。有些人考取證照後,便停留在「取得資格」的階段,卻缺乏後續的實踐與應用;也可能因此將焦點放在「累積條件」,而忽略了更關鍵的問題──「在哪樣的工作場所,能真正發揮我的優勢?」
唯有跳脫這些框架,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舞台。

5. 「自我分析矩陣」幫助發現真實優勢
自我分析矩陣 在這個過程中,只要使用四象限矩陣圖(自我分析矩陣),就能清晰的整理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。請將自己看見的優勢(擅長的事)和弱項(不擅長的事)設定為橫軸(x軸),再將他人看見的優勢和弱項設為縱軸(y軸),接著整理出自己的優勢和弱項。這個概念很棒,像是運用周哈里窗的概念

🟣 反思

1. 我是否只專注在「提升能力」而忽略了「工作環境契合」?
是不是過去只努力增強技能,卻沒有去思考在哪些場所這些技能能發光發熱?

2. 我過去的優勢,有沒有因為不在對的場域而被低估?
是不是其實某些看似平凡的能力,只要放到不同環境就可能成為「厲害」的技能?

3. 我是否還被傳統的職涯框架所困?
如升遷才叫成功?證照才是保障?年齡是轉職的阻礙?這些迷思是否影響了自己的決策?


✅ 具體建議

1. 嘗試建立個人的「優勢 × 場所」地圖
試著畫出一張自己的優勢地圖,橫軸放「技能、特質」,縱軸放「能否在某些環境中發揮」,找出哪些優勢在什麼環境下價值會被放大。

(1)發光區:優勢明顯,環境契合 → 自然發揮,輕鬆被看見

(2)潛藏區:優勢不錯,環境不適合 → 英雄無用武之地

(3)錯置區:環境良好,優勢不明 → 容易感到力不從心

(4)低效區:優勢與環境皆不契合 → 高壓力、低表現

broken image

2. 確認自己的「再現性技能」,也是履歷表中的亮點部分
不只檢查過去做過的事,更去思考:哪些事是我能「獨立、穩定、重複」做到的?而且可以做得好的。試著整理出可以再現的技能,並結合到履歷表中。

3. 重新檢視現有或目標環境是否真的契合
不論是否正在工作或準備轉職,都可以用書中的思維,評估現有的公司、職位,是否符合「優勢乘法」,如果不符合,是否該考慮換環境而非硬撐。

4. 個人職涯優勢檢核表

broken image

歡迎自由分享與應用,使用時請註明出處與網站連結,感謝您。